- Advertisement -
首頁 設備/材料齊助OSAT度難關 先進封裝挹注半導體成長動能

設備/材料齊助OSAT度難關 先進封裝挹注半導體成長動能

- Advertisement -

台灣半導體業界的年度盛事–Semicon Taiwan 2018於日前圓滿落幕,本屆展會規模再創歷屆之最,展出攤位逾2,000個,吸引超過45,000位專業人士參觀,聚集680家國內外領導廠商,舉辦22場國際論壇,超過200位重量級講師蒞臨演說。這也使得Semicon Taiwan正式超越Semicon Korea,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專業展。

不過,在展覽規模破紀錄的同時,參展廠商跟專業研討會主力探討的議題,已經不再是製程微縮,而是如何用先進封裝技術實現異質整合。在聯電、格芯(GLOBALFOUNDRIES)先後宣布停止先進製程研發後,先進封裝料將成為未來帶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引擎。

這不是說先進製程已經不重要,而是在只剩下台積電、三星(Samsung)跟英特爾(Intel)能提供更先進製程,用得起的IC設計、系統廠客戶也越來越少的情況下,先進製程未來將會變成小眾議題。未能留在先進製程競技場的半導體業者,則必然要尋求其它成長動能。

扇出封裝將是基本功RDL First考驗OSAT

自從台積電在2016年成功將InFO推向量產以來,晶圓級扇出封裝(FOWLP)就一直是封裝業內最熱門的技術話題之一。由於手機應用處理器是封裝業者獲利空間較大的產品,台積電的InFO封裝技術一直讓封裝業者深感威脅,並試圖發展出自己的FOWLP技術。

不過,即便排除掉台積電分食高階產品訂單的威脅,對封裝業者來說,FOWLP也是一條必然要走的路。由於晶片的I/O數量越來越多,裸晶尺寸卻沒有明顯成長,使得凸塊(Bumping)封裝技術的密度將逼近物理極限。因此,未來封裝業者必然要設法把過度密集的I/O散布開來,才能把晶片整合到載板上,而這也是這種技術被命名為扇出封裝的原因。

然而,對晶圓製造跟封裝業者來說,一樣是扇出封裝,技術難度卻是天差地遠。晶圓製造業者要做扇出封裝,可以採用晶片優先(Chip First)製程,但如果是封裝業者,卻只能採用RDL優先(RDL First)製程。

Chip First製程的步驟如下:首先,在晶圓上挑選出已知合格裸晶(KGD),然後將KGD放到基板上,再以模壓樹脂包覆成重構晶圓;接著將重構晶圓以暫時接合材料黏貼到載板,使其平坦化。最後才是在晶圓上製造出線路重布層(Redistribution Layer, RDL)。

RDL First製程(圖1)則是先在載具晶圓上製造出RDL,並塗上暫時接合材料,然後再將KGD放置在合格的RDL上,隨後進行壓模與模具研磨製程。在壓模跟模具研磨製程中,裸晶還要再經過金屬化(Metalization)、微影、介電質沉積、電鍍等製程,這意味著相關材料不僅要通過更多道製程,而且會接觸到更多化學品。

圖1 RDL First製程流程

當然,RDL Last也有其挑戰,因為要在晶圓上製造RDL,相關材料還是得暴露在高溫環境跟各種化學品中,只是在材料跟製程技術上,其困難度比RDL First來得低。

布魯爾科技(Brewer Science)研發執行總監Rama Puligadda表示,使用在RDL First製程上的材料,必須具備更穩定的機械、化學跟熱特性,才能在後續多道製程步驟中存活下來。這也意味著暫時接合材料必須有更強大的性能,方可發揮保護元件的效果。事實上,暫時接合材料不只是用來把晶圓或RDL暫時黏貼在載具上而已,該材料本身也是晶圓或RDL的防護罩,使用具有適當特性的暫時接合材料,對提升製程良率有很大的幫助。

在本屆Semicon Taiwan期間,布魯爾特別發表一款專為RDL優先製程而設計的BrewerBUILD材料,該材料就具有比一般暫時接合材料更強的機械、化學與熱性能,可以協助封裝業者克服RDL First製程的挑戰。此外,該材料一旦與載具體剝離,建構層就會被移除,且可用紫外(UV)雷射剝離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該材料不僅可以用在晶圓封裝,同時也適用於面板封裝,這項特性也是為封裝業者的需求而開發的。封裝業者通常傾向於採用面板封裝,因為面板封裝的生產效率優於晶圓封裝。

RDL線寬或成新摩爾定律

無獨有偶,檢測設備與製程控制方案業者KLA-Tencor在本次展會也主打兩款為封裝應用設計的缺陷檢測產品。Kronos 1080系統為先進封裝提供適合量產的、高靈敏度的晶圓檢測,為製程控制和材料處置提供關鍵資訊。 ICOS F160系統在晶圓切割後對封裝進行檢查,根據關鍵缺陷的類型進行準確快速的晶片分類,其中包括對側壁裂縫這一新缺陷類型的檢測。

KLA-Tencor資深副總裁暨行銷長Oreste Donzella(圖2)表示,隨著製程線寬微縮的速度逐漸放緩,晶片封裝技術的進步,已成為提升半導體元件性能的重要因素。先進封裝技術不僅可以縮小元件尺寸,也能藉由異質整合在有限空間內整合更多功能,是推動半導體產業繼續往前邁進的重要動能。

圖2 KLA-Tencor資深副總裁暨行銷長Oreste Donzella指出,先進封裝技術內部結構日益複雜,使得缺陷檢測必須具備更高的解析度與更全面的檢測範圍。

然而,這也意味著先進封裝將越來越複雜。未來的先進封裝將具有不同的2D和3D結構,並且每一代都會越做越小。與此同時,封裝晶片的價值在大幅增長,電子製造商對於產品品質和可靠性的期望也在不斷地提升。為了滿足這些期望,無論是晶片製造廠的後端還是在封裝業者的工廠,都需要靈敏度和成本效益更高的檢測、量測和資料分析,同時需要更準確地識別不良品。

以目前最受關注的扇出封裝為例,雖然目前已經量產的RDL線間距(L/S)為10/10微米,但做為檢測設備供應商,KLA-Tencor發現許多客戶的技術藍圖上,已經存在5/5微米、甚至2/2微米節點。因此,該公司推出的缺陷檢測方案,必然要跑在客戶之前,支援更高的解析度。以Kronos 1080為例,該機台對RDL L/S的解析度已經有把握可以達到1/1微米,甚至進一步挑戰0.5/0.5微米。

除了更高的解析度之外,未來封裝業者需要的缺陷檢測方案,還必須更面面俱到。特別是在晶片普遍導入低K介電材料後,在晶圓切割的過程中,很容易出現側壁裂縫。但傳統的紅外線檢測設備通常只會從固定角度對裸晶進行檢測,不容易偵測到側壁裂縫這種缺陷。

此外,雷射切割在切割面所留下來的Laser Groove缺陷,也是現有檢測設備比較不容易偵測到的小瑕疵,而這些都是ICOS F160在功能上特別強化之處。

毫米波帶動AiP需求 封/測各有挑戰

除了扇出封裝外,將天線整合在晶片封裝內的AiP(Antenna in Package, AiP),也是先進封裝中的一大熱點。由於毫米波訊號的線路損失非常大,因此對通訊設備而言,如果要支援毫米波通訊,必須要把天線跟射頻前端間的線路縮到最短,也就是直接把天線整合到射頻前端模組的封裝內。

力成科技處長范文正指出,AiP是5G毫米波通訊不可或缺的封裝技術。5G使用的通訊頻段可分成6GHz以下與28GHz以上兩大區塊,6GHz以下所採用的設計架構跟目前的4G通訊類似,收發器跟射頻前端仍會獨立存在,但28GHz以上的毫米波頻段由於訊號損失太大,必須使用收發器、射頻前端與天線完全整合在單一封裝內的超高整合度設計,而天線的整合則是一大重點。

可以整合在封裝內的天線選擇有二,分別是平面陣列(Patch Array)與Yagi-Uda。這兩種天線各有所長,為了提高訊號收發品質,業界未來應該會採用在單一封裝內整合兩種天線的設計。

在基板材料選擇方面,由於Dk跟Df值越低越好,使用玻璃基板會得到更好的材料特性。但由於玻璃基板成本較高,而且會為製程帶來新挑戰,故採用傳統導線載板會是比較合理的選擇。

至於在測試方面,毫米波通訊對測試端所帶來的挑戰,絲毫不下於封裝。從探針卡起家,近年來成功開發出自有探針的中華精測就認為,針對5G通訊晶片測試,測試廠必然要發展兩套不同的測試方法。

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(圖3)指出,由於6GHz以下的5G,在射頻端的特性很接近現有的4G,因此可以沿用現有的測試方法,但如果是28GHz以上的毫米波通訊,由於訊號的線路損失太大,因此一定要採用OTA測試手法。目前該公司正在發展相關測試方案,但由於許多關鍵儀器都受到美國政府高度管制,因此在採購方面還要等上一段時間。

圖3 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表示,5G通訊將為半導體測試帶來OTA、高速訊號測試等新的考驗。

但黃水可也提醒,由於通訊走向高速化的趨勢非常明顯,因此很多測試技術跟架構,都必須與時俱進。傳統半導體測試設備是以Pogo Tower作為探針卡與待測晶片間的介面,但這種架構很難測試高速訊號。

因此,在需要測量高速訊號時,必須改用Direct Docking測試架構,方能解決訊號衰減的問題。另一方面,傳統的探針片設計不太講究電氣特性,只注重機械特性,這點也不利於高速訊號測試。這也使得中華精測決定自行發展自有的探針技術。

經過多年努力,中華精測已經發展出自有的MEMS探針,比傳統探針具有更優異的熱、電氣與機械特性,並已經有應用在量產測試上的實績。

Mini/MicroLED封裝商機誘人

除了一般的半導體先進封裝外,近來話題不斷的Mini/MicroLED顯示、照明,最大的技術挑戰–巨量轉移(Massive Transfer)其實也跟封裝有關,因此在本屆Semicon Taiwan中,就有封裝設備業者推出專為MiniLED設計的解決方案。

看好MiniLED背光未來為商機,半導體封裝設備廠商庫力索法(Kulicke&Soffa, K&S)於近日與Rohinni攜手推出MiniLED轉移設備PIXALUX。該MiniLED解決方案相較於傳統的單顆取放(Pick&Place)轉移方法相比,速度可以提升3~5倍。

Kulicke&Soffa(K&S)集團高級副總裁張贊彬說明,目前傳統的LED背光電視大約使用50顆LED,然而隨著MIniLED於背光應用的普及,LED背光數量將提升至2萬顆以上。因此,將需要更有效率的轉移方式。PIXALUX解決方案一秒能夠轉移50顆LED晶粒,轉移速度是Pick&Place方法的3~5倍,更重要的是,該解決方案能夠在轉移過程同時完成目揀(Sorting)程序,為轉移節省更多作業時間,進而降低生產成本。

Rohinni副總裁Brad Telin(圖4)則指出,目前該解決方案可以做到100×100微米(Micrometer, μm)尺寸晶粒的轉移工作,並且良率可以達到99.9999%。在未來,也將隨著MicroLED的發展持續推進該轉移技術,期望能在縮小晶粒尺寸的同時維持其轉移良率。

圖4 Rohinni副總裁Brad Teli則指出,在MicroLED的技術發展中,主要的技術局限依然在於晶粒製程的技術能力,而非轉移設備。

Telin進一步提到,事實上目前PIXALUX設備已能夠做到50微米MicroLED晶粒的轉移,在MicroLED的技術發展中,主要的技術局限依然在於晶粒製程的技術能力,而非轉移設備。因此,只要晶粒廠商能夠量產MicroLED等級的晶粒,PIXALUX就有能力轉移。在未來3年將會是MiniLED的技術開發關鍵時期,並將由大型顯示器優先開始導入MiniLED應用,該市場也將是PIXALUX最初實現的應用範疇。

先進製程考驗新材料開發

為滿足在產量、可靠度及性能方面等要求,先進製程對特用化學及新材料需求大增,對此,英特格(Entegris)副技術長Montray(圖5)表示,像是在薄膜沉積(Deposition)、過濾器(Filter)和運送晶圓的晶圓傳送盒(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, FOUP)設計、要求都有所改變,促使半導體材料商的開發挑戰也日漸增加。

圖5 英特格(Entegris)副技術長aMontray表示,先進製程到來使得半導體材料商的開發挑戰也日漸增加,像是薄膜沉積、過濾器和晶圓傳送盒設計都有所改變。

Montray指出,過往28奈米以上的製程,在進行薄膜沉積時,多使用液體化學材料;然而,隨著製程走到10奈米以下(如7、5、3奈米),不僅所使用的材料越來越稀有,也從原本的液體化學材料轉變成固體化學材料。也因此,對於材料商而言,要如何將固體化學材料氣化,並且在晶片上呈現均勻的薄膜層,而不是厚薄不平均導致晶圓良率降低,是一大挑戰。

另一方面,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對於雜質過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晶圓廠必須導入效能更強的過濾、淨化產品,才能確保半導體晶圓不受汙染,提升生產良率,也因此,過濾器的純淨度勢必得再度提升。

Montray說明,從28奈米走到7奈米,產品的金屬雜質要求須下降100倍,汙染粒子的體積也必須要縮小4倍,而隨著製程走到10奈米以下,對於潔淨度要求只會愈來愈嚴格,例如28奈米晶圓可能可以有10個污染粒子,但7奈米晶圓上只能有1個。也就是說,為因應先進製程,過濾器必須更乾淨,這也意味著材料商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設計產品,確保更高的潔淨度。

除此之外,晶圓運送盒也因先進製程而產生新的需求。Montray解釋,當晶圓擺放至晶圓運送盒當中時,不代表馬上就會運送,可能會經過一段時間待所有準備就緒後才開始運送(約2~3小時)。也因此,在這段期間內,要如何確保盒內環境對晶圓不會有所影響,便是研發晶圓運送盒時須考量的關鍵。

Montray指出,特別是採用先進製程的晶圓,其薄膜層非常薄,對氧氣十分敏感,很容易被氧化,也因此,晶圓運送盒的設計重點便在於如何實現更嚴格的「汙染控制」,也就是要有更緊密的密合度、更高的排氣、充氣效果,使晶圓在運送過程中不至於產生損壞。

總而言之,半導體持續朝向先進製程發展,連帶使得新材料開發的挑戰逐漸增加,也因此,英特格不斷提升其技術能力與業務版圖,像是在台灣技術中心引進KLA SP3晶圓檢測系統,讓該公司在台灣的晶圓檢測能力擴展至19奈米,得以自行產出晶圓缺陷的數據,以引導新產品開發及改善產品性能。

電子特殊氣體成就先進半導體製程

半導體製程越來越複雜,未來的3、5奈米已經進入原子等級的尺度,製程的精細與複雜不言而喻,再加上許多新興技術如3D堆疊、異質整合系統級封裝(SiP)等,製程中有更多細節必須兼顧,電子特殊氣體(Electronic Special Gases, ESGs)將在半導體製程中協助平坦化、清潔、間隔不同Layer等,聯華林德看好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,積極投資研發與生產活動。

專長電子氣體與化學品技術的聯華林德,在Semicon Taiwan推出SPECTRA EM系列的電子材料,強調純度、包裝和分析技術,該公司電子材料副總裁Anshul Sarda(圖6)表示,其ESGs產品包括全氟丙烷(C3F8)、四氟甲烷(CF4)、一氧化碳(CO)、氟氮混合氣體、溴化氫(HBr)、六氯乙矽烷(HCDS)、三氟化氮(NF3)、六氟化硫(SF6)等。

圖6 林德集團電子材料副總裁Anshul Sarda(左)、林德電子技術及創新研發總監Carl Jackson(左二)、聯亞科技總經理周祖菴(右二)、林德電子行銷經理Francesca Brava(右)。

一般半導體製程包括:沉積、蝕刻(Etch)/清洗(Cleaning)、摻雜(Doping)、光刻(Lithography)等階段都需要使用電子特殊氣體,聯亞科技總經理周祖菴形容,若將半導體製造過程以做菜來形容,特殊氣體扮演的就是調味料的角色,SPECTRA-N氮氣產生器為半導體和面板產業提供彈性、高效能的氮氣供應;SPECTRA光刻氣體推出可靠、精確的氖氣與鹵素氣體混合物,使得深紫外線(Deep UV, DUV)光刻能夠應用於高性能、高效率製造。

聯華林德近期投入兩種SPECTRA EM新產品的生產,氟氣混合氣體及溴化氫。氟氣是一種高活性氣體,與20%的氮氣混合後會產生可用於安全壓縮、包裝和運輸的混合氣體,可用於清潔半導體製造設備。此外,也在中國投資建廠,提供電子級溴化氫(HBr)產品,用於選擇性蝕刻劑的壓縮氣體,將其用於去除一種材料物質的同時能保留所需的材料物質不受影響,特別會應用在3D構裝製程中。

另外,晶片製程精細因此在氣體應用時也不容差錯,林德電子技術及創新研發總監Carl Jackson解釋,電子特殊氣體純度不夠會使電路產生誤差,尤其在先進製程,因此該公司也非常重視氣體的純化程度,希望提供半導體廠純度最高的電子特殊氣體。未來,聯華林德也將持續投資台灣,提供品質、可靠度、一致性兼具的電子特殊氣體,並加強安全控管,除了訓練客戶使用安全性之外,也透過駐廠人員在嚴謹的標準化步驟下,直接操作具危險性的氣體,確保使用的安全性。

相關文章

- Advertisement -
- Advertisement -

最新文章

- Advertisement -

熱門文章

- Advertisement -

編輯推薦

- Advertisement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