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起承轉合教學法(一)─孩子不會逃跑的數學體驗

孩子學不會怎麼辦?

多數的孩子在經過課堂鋪陳及教科書脈絡,便能順利走上通往知識點的階梯。但再好的課、再好的教學,也總會有學生無法順利的取得知識點;無法獲得知識點,便會產生兒童的迷思─而這多半源自概念發展不成熟。那要怎麼協助這些孩子呢?我的方法,就是帶著孩子回去思考數學的本質,也就是數學知識的由來。

起承轉合(EECC)的第一步─探究數學的本質,勾起孩子的學習欲

要怎麼引導孩子思考數學的由來呢?我們必須要主動設一個局:模擬以前的人遇到什麼樣的情境,有什麼樣的需求,繼而發明這些數學知識。起承轉合教學法會在課堂中將其重現,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「設局產生需求」。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生活經驗、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巧思,因此,老師只要營造出問題情境與需求感,孩子便會自然地啟動數學思維。但具體要怎麼做呢?我們以數學的線對稱單元為例。 作為開頭,我會告訴孩子:「老師接下來要播一些照片,你們幫老師找找看,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色。」接著播放以下照片。

看完照片後,我便會開始請孩子發表意見。孩子們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答案,例如:「都跟台中特色不一樣」、「都有支撐的東西」、「都是幾何圖形」等等;這裡不要心急,我們要不斷地讓孩子發表想法,引導他們說出所有的圖形都是「對稱的」,以便正式進入學習主題。

 

接下來,我們可以問孩子:「聽過線對稱嗎?有沒有誰要猜猜看什麼叫線對稱?」通常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說出「一個圖形切兩半,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」。但老師不能滿足於此,這裡我們應該「設局」。我們可以展示米蘭大教堂的照片,找一個自願的小朋友,說:「請你背對照片,站到教堂的正中間」。通常因為背對螢幕,孩子會離真正的中心差一點點,我們可以讓其他同學協助他站到正中間。在「左邊一點」、「右邊一點」的聲音中,你會發現,孩子們慢慢熱絡起來了!

這時,老師就可以問出第一個重要的問題:「剛剛,你們在幫同學時講的左邊一點、右邊一點,是在對什麼東西?小組討論一下。」孩子們會講出許多的答案,像是大門、教堂的最頂端等等。透過連接這些點,我們便能引導孩子找出對稱線。但對稱線單元需要教導的知識點不僅於此,還有對稱點及對稱軸的概念,我們要怎麼設局呢?

老師可以請站在照片正中央的學生用右手指著教堂最右邊的小門,然後讓他在不能看的狀況下,用左手指著左邊同樣的點。孩子們通常沒辦法立刻摸到對稱的點上,所以我們同樣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助他調整。這裡,我們就必須問出第二個重要問題:「你們怎麼指引他摸到對的點?」對稱點的概念,以及尋找對稱點的方法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學生說出來。

最後,我們讓台上的孩子保持著雙手直指對稱點的姿勢,把氣窗刷或掃把橫放到他的手上,問:「教堂聖蹟顯靈了!有沒有看到什麼符號?」通常孩子們會很快地反應:「是十字!」我們必須立刻追問:「哪裡有十字?誰要上來比?」讓孩子到台上來指出對稱線和對稱軸,藉此帶出兩者垂直的特性。

 

活動進行到此,我們就已經成功地透過設局來讓孩子體驗了「對稱線」的三個知識點;同時勾起了孩子的學習欲,並為接下來的討論完成鋪墊。

 

那我們要怎麼進一步引導孩子吸收知識,進行討論呢?請見:淺談起承轉合教學法(二)─孩子不會失焦的數學討論

陳維民

陳維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