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地震來的時候你家安全嗎? 一次搞懂制震器(工程示規劃意圖)
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中,整座島嶼又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,因此大家對地震應該都不陌生,儘管如此,每次地震突然偷襲般的來,還是讓人感到緊張,從地震分級制到實際搖晃的感受,其實都與地震發生時所在的位置有關,今天讓我們從建築的面向來了解吧!
抗震建築的結構有哪些?
台灣有三種常見建築結構,現在的建築物多數採用 RC鋼筋混凝土 (Reinforced Concrete)、SC鋼構 (Steel Construction 或 SS Steel Structure)以及SRC鋼骨鋼筋混凝土 (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)。RC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可隔熱,但地震時較不耐搖、易產生裂縫。SC為鋼骨結構,耐搖但位移搖晃大、不耐熱,居住舒適性差,多做為辦公大樓結構體。SRC則採鋼骨柱加強RC結構,可結合前兩者優點。
▲地震來的時候你家安全嗎? 一次搞懂制震器(工程示規劃意圖)
制震器是什麼?
常見的品牌有美國『Taylor Devices航太科技制震阻尼器』,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同級的『Taylor Devices航太科技制震阻尼器』,是美國專業航太科技製造商,主要用於國防軍事及航太工業領域;制震設備已應用於全球數百項建築橋樑,『Taylor Devices航太制震系統』液壓速度相依型阻尼器能有效將地震能量轉換,它的特色在於不具勁度、不干擾結構物本身,目前已成為國內外經常被採用的減震元件,能降低建築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,地震能量集中由阻尼器消散,結構物本身受地震力之反應將得到折減。
最常採用的制震材料為制震壁和阻尼器;制震壁又稱黏彈性阻尼器,在建築的低樓層安裝鋼板與黏彈性液體,地震時透過鋼板與液體摩擦達到消能效果,容許位移量為大約是15公分。阻尼器的原理有點類似像汽車中的避震器,透過壓縮消能,通常每個樓層會安裝4支,依照安裝方向不同來抵抗直或橫向的外力,容許位移量為75公分,制震壁可強化結構的載重,阻尼器則容許位移量較大,兩者各具特性,這些制震器有安裝就好,也須從地形、建物設計、安裝數量及方向考量裝設。
▲地震來的時候你家安全嗎? 一次搞懂制震器(逃生出口規劃意圖)
無論是制震器或抗震結構,都是減少地震發生時的搖晃感受,讓像地震這樣的強大外力發生時,相對安全的設計,地震發生時仍要保持警覺,謹記地震保平安口訣:『趴』、『掩』、『穩』。
趴 Drop:當發現地震愈來愈大且未停止時,應盡快趴下壓低姿勢,並以手護住頭、頸的位置。
掩 Cover:尋找掩護來避開可能從上方掉落的任何危險,躲有固定的桌子下、強固定的柱子或牆角,並以手掩護頭、頸的位置。
穩 Hold:穩住自己的身體,以雙肘雙膝跪姿,可以抓住桌腳或其他穩固的傢俱、柱子等,並以手掩護頭、頸的位置。
除了記住地震保平安口訣外,地震發生時切記不要慌張,以下五大迷思值得留意,下方以圖解說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