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上,單品豆以國別與產區作為命名的分類依據。近年來跟著消費者使用習慣的改變,業界漸漸採用依「風味」分類的方式來區別單品豆,例如湛盧咖啡的「單品3.0」系統。
綜合豆/ 配方豆/ 拼配豆
將不同單品豆以不同比例或不同烘焙度混合而成的咖啡豆,混合的目的大概是為了:
1.穩定特定咖啡產品的風味
2.適用於不同沖煮設備
3.配合特定的風味飲品調製需要
4.消耗剩下賣不掉的零星庫存
在精品咖啡尚未興起的年代(其實離現在不久,大約是公元2005年以前),目的4.是混合豆子主要的理由,因此當年綜合豆簡直就是便宜豆、下架豆的代名詞。直到精品咖啡漸漸為消費者所注目, 烘豆師開始將配豆視為創作,以表達想法、並使產出適用不同的沖煮用途。至此,漸漸分化出「配豆師」的工作,他的作品就稱為「配方豆」。
湛盧咖啡從2004年烘豆伊始,即專注於不同風味與不同用途配方豆的研發,以提供消費者不同喜好與用途的最佳選擇。
由於對中文理解不同,海峽兩岸常有同物異詞的狀況。「配方豆」在海峽對岸就叫「拼配豆」。